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
荸薺
【學名】:Eleocharis dulcis (Burm.f.) Trin
【科別】:莎草科
【別名】:馬蹄、慈菇(《雲南種子植物名錄》)。
【生態習性】:多年生走莖性草本,生長在溼地、泥沼、沿海或淺溪中
【生境分布】:生於水田中。台灣中部、南部秋冬季栽培
【外觀特徵】:地上莖圓筒狀,隔膜密集,但間隔空心,深綠色,葉退化,僅於莖基部留下少數葉鞘。初秋於先端著生淡綠色圓柱狀的花穗。
【解說重點】:
1.荸薺如「蔥仔」的葉狀莖,其莖內有許多橫隔膜,壓破會發出『爆爆』的聲音。
2.荸薺不產生塊莖;但甜荸薺,俗稱「馬薯」會產生塊莖,可供食用。
莎草科,一般莎草科是三角莖,但荸薺卻是圓莖,莖為中空且有隔片,葉子退化,只有幾片在莖基部的鞘狀葉,夏天花開在莖的頂端像筆頭;本地種在溼地、池沼很常見,其地下莖不膨大,而市場上的甜荸薺是栽培出的變種,俗稱「馬薯」,秋天過後地下莖長成扁圓球形,皮紫黑色,肉白而脆,富含澱粉。
【形態特徵】:多年生沼澤生草本,匍甸根狀莖細長,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,直徑約4cm,黑褐色;地上莖圓柱形,高達75cm,叢生,不分枝,中空,具橫隔,表面平滑,色綠,葉片退化,葉鞘薄膜質,鞘口斜形,易脫落。穗狀花序一個,頂生,直立,線狀圓柱形,淡綠色;花數朵或多數;鱗片寬倒卵形,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,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;花被6枚,變為剛毛,上具倒生鉤;雄蕊2,花絲細長;子房上位,柱頭2或3裂,深褐色。小堅果呈雙凸鏡形,長約2.5mm。花期6~7月。
【荸薺的故事】:約在一九二○年孫科先生得了麻疹,國父請位有名的徐中醫治病,徐醫師囑咐要用「芫荽」和「地栗」煮湯,國父堅持用「馬蹄」,徐醫師卻堅持用地栗,國父只好聽信徐醫師的話,請人去買,回來一看,原來地栗就是他所謂的馬蹄。
【資料及圖片來源】:
1.台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http://tpbg.tfri.gov.tw/Default.aspx?tabid=583
2.荸薺Bi qi Eleocharitis Cormus http://www.hulu.com.tw/tfd/%E8%8D%B8%E8%96%BA.htm
3.山羊百科http://plant.com.tw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